目录

项目介绍

设计亮点

设计挑战

目标用户

用户调研

课程搜索

高亮模式

多媒体整合

课程匹配

设计系统

设计反思

优化 Web3 教育平台的学习体验

时间: 2024

时间: 2024

周期: 3个月

周期: 3个月

设计任务

在 HackQuest 的暑期实习期间,重新设计了学习界面,以提升用户参与度与学习动机,大幅提高课程完成率。

在 HackQuest 的暑期实习期间,重新设计了学习界面,以提升用户参与度与学习动机,大幅提高课程完成率。

我的职责

作为团队中的产品设计师(团队包括 3 名设计师、1 名产品经理和 1 名研究员),负责用户流程、线框图设计,以及端到端的原型制作。

作为团队中的产品设计师(团队包括 3 名设计师、1 名产品经理和 1 名研究员),负责用户流程、线框图设计,以及端到端的原型制作。

项目时间

2024 年 5 月 – 2024 年 8 月

2024 年 5 月 – 2024 年 8 月

设计亮点

设计亮点

引导与协作并行的学习体验,助力 Web3 开发者成长

设计挑战

设计挑战

因缺乏参与度与学习动机导致课程完成率低

数据显示,只有 20% 的用户完成了第一章。用户在使用工具时遇到困难,并且缺乏继续学习的激励。

“我不知道自己完成了多少进度;这对我来说就像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
—— John,Web3 开发者(可用性研究反馈)

🧩 核心问题

🧩 核心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用户缺乏参与感与学习动机,导致课程完成率低,且长期留存有限

在学习过程中,用户缺乏参与感与学习动机,导致课程完成率低,且长期留存有限

💡 我们如何能够…

💡 我们如何能够…

如何打造一个更具吸引力与激励性的学习体验,从而提升用户参与度与课程完成率?

如何打造一个更具吸引力与激励性的学习体验,从而提升用户参与度与课程完成率?

目标用户

目标用户

寻求实践成长的初学者

为了确保我们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满足用户需求,我们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更好地理解目标用户。

为了确保我们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满足用户需求,我们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更好地理解目标用户。

用户研究

用户研究

分析用户流程中的用户反馈

我们整合了来自 60 位用户的用户反馈,了解他们在 HackQuest 学习体验中的偏好功能与常见痛点。随后,我们将这些洞察分类映射到全链路的用户旅程中,从五个关键环节分析产品体验的优势与不足。

我们整合了来自 60 位用户的用户反馈,了解他们在 HackQuest 学习体验中的偏好功能与常见痛点。随后,我们将这些洞察分类映射到全链路的用户旅程中,从五个关键环节分析产品体验的优势与不足。

我们将重点放在重新设计学习界面和个人资料面板上,因为它们汇聚了用户的核心痛点,能够显著提升课程完成率,同时对开发的限制也相对较小。
基于用户反馈,我们归纳出四个关键痛点,这些反复出现的问题为后续设计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缺乏进度反馈

缺少用于跟踪学习进度和阅读节奏的工具。

缺少用于跟踪学习进度和阅读节奏的工具。

缺少同伴互动与支持

No Communication

缺乏用户提问、分享想法和与他人交流的空间。

缺乏用户提问、分享想法和与他人交流的空间。

学习形式受限

仅限于阅读的学习方式不足以支持有效学习。

仅限于阅读的学习方式不足以支持有效学习。

课程匹配困难

用户难以找到与其目标和技能水平相匹配的课程。

用户难以找到与其目标和技能水平相匹配的课程。

缺乏进度反馈

缺乏进度反馈

打造清晰且富有激励性的学习旅程

许多 HackQuest 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面临课程结构不清晰、进度反馈有限、缺少成就感等问题。
为解决这一点,我引入了一系列功能,提供可视化进度、激励机制和自我评估工具,贯穿整个学习路径。

清晰的学习路径与可视化反馈

清晰的学习路径与可视化反馈

HackQuest 支持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通过分阶段的学习生态系统来实现目标,但原有的界面缺乏直观的学习进度展示。

Before

Before

缺少多阶段课程进度的清晰指标

缺乏结构来引导用户完成学习路径

用户反馈难以直观了解已完成的内容

布局探索

布局探索

我探索了多种布局方向来勾勒完整的学习旅程:

侧边导航

Option 1

始终可见的课程列表,支持任务驱动型学习

便捷访问所有模块

小屏幕下空间有限

部分用户可能被过多的分区分散注意力

标签结构

Option 2

清晰区分学习阶段(如学习、构建、社区)

简洁专注的界面

适配多种设备

难以直观显示完整旅程

滚动卡片式

Option 3

吸引人,适合移动端优化

鼓励逐步探索

难以查看整体进度

分步概览

Option 4

清晰展示线性学习进度

步骤过多时易显杂乱

对非线性学习不够灵活

我选择了标签布局,因为它兼顾了清晰的结构与灵活性,让用户可以在学习、项目和社区之间无缝切换,并在不同设备上保持一致的体验。

It guides users through their learning journey with dedicated sections for Learn, Build, and Community, clearly outlining each task within the ecosystem.

After - Explore Course

After - Explore Course

新增进度条:显示多阶段课程完成情况

引入标签布局:直观展示逐步学习路径

可视化独立课程进度:帮助用户清楚了解已完成与待完成的部分

测试与测验:通过评估强化学习

测试与测验:通过评估强化学习

为了确保用户能够检验自己的理解并巩固关键知识点,我设计了一个课程测试模块,出现在每节课程结束后。

TestOut

测验主要以填空题和选择题为主

用户可以展开并回顾所有已答过的问题及答案

TestOut – 编程题

TestOut – 选择题

TestOut – 回顾

缺乏同伴互动与支持

缺乏同伴互动与支持

启用评论功能以促进讨论并高亮关键概念

之前的学习界面过于静态和以文字为主,几乎没有提供互动或同伴支持的空间。

Before

❌ 学习材料行文冗长且充斥专业术语,阅读理解困难

❌ 缺少提问或参与同伴讨论的渠道

❌ 缺乏进度追踪,导致动力不足和参与不连贯

为提升阅读体验,我设计了一个高亮模式,以增强协作与专注度。该模式让用户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与关键知识点互动,还可以阅读并保存评论、查看详细解释,并通过点赞、分享与回复等方式积极参与讨论。

布局探索

侧边栏评论 + 灰度化阅读

Option 1

评论在视觉上突出,便于识别

中断阅读流畅性

用户需要暂停并切换焦点

集成式评论 + 自适应导航

Option 2

阅读内容保持可见,同时展开评论

进度/导航栏可适配评论区域

提供流畅、不间断的阅读与批注体验

通过可用性测试发现,频繁隐藏阅读内容来查看评论会打断学习流程,因此我选择了选项2:保持阅读内容可见的同时展开评论。

After - Learning Interface Comment

高亮文本帮助用户整理并记忆关键信息

评论功能:支持用户提问并参与讨论

学习进度条:追踪任务状态,并在悬停时显示预计用时与阅读进度

学习形式受限

学习形式受限

扩展学习工具以支持多样化的学习风格

视频课模板

视频课模板

为满足用户对多样化学习材料的需求,我设计了视频课程格式。大师课为学习者提供了超越文本的额外资源,支持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Masterclass Syllabus

Master Class Video

优化词汇表检索功能

优化词汇表检索功能

原有的词汇表仅提供按字母检索,用户难以快速找到目标术语。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增加了标签筛选功能和术语提交功能。

After - Glossary

标签筛选:提升搜索精准度,让用户能够快速定位词汇表中的术语。

词条提交功能:赋能用户贡献缺失的术语,使词汇表更完整、更具用户驱动性。

Before

仅能按字母筛选,范围有限

用户在按主题检索时效率低下

随着内容增加,容易造成信息过载

After

新增标签筛选:通过“DeFi”“Staking”“Slang”等标签筛选,更快更精准地定位内容

保留搜索栏:提供快速定位特定术语的方式

课程匹配困难

课程匹配困难

通过优化过滤器实现更精准的课程匹配

此前,由于缺乏清晰的筛选系统,用户很难找到符合其技能水平或学习目标的相关选修课程。

此前,由于缺乏清晰的筛选系统,用户很难找到符合其技能水平或学习目标的相关选修课程。

Before

❌ 仅有基础搜索栏,无筛选选项

❌ 用户难以找到与其技能水平或目标匹配的课程

❌ 对有特定需求的用户来说效率低下

我新增了多维度筛选功能,帮助用户根据目标、技能水平和主题偏好快速找到合适的课程。

我新增了多维度筛选功能,帮助用户根据目标、技能水平和主题偏好快速找到合适的课程。

After

✅ 新增多层级筛选:按生态系统、编程语言、学习路径和难度筛选

✅ 提高检索效率:让用户能更快缩小范围,找到相关课程

✅ 提升课程的可发现性和匹配度:让用户更容易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课程

设计系统

设计系统

打造统一且用户友好的学习界面

为了确保一致性与可读性,我们遵循了 HackQuest 教育平台的设计系统。采用了黄色配色方案,传递能量、乐观与参与感,呼应 HackQuest 激发学习与创造力的使命。

Design System

清晰高效的课程总览:卡片式设计

Card Design

卡片组件用于清晰高效地呈现课程与学习路径。


关键信息(如课程分类、难度与学习状态)通过标签与标识展示,帮助用户快速浏览并理解内容。

通过视觉层级与布局优化学习界面

为了改善文字密集的学习界面,我们建立了清晰的视觉层级,利用字号、字重与色彩对比引导用户关注关键信息。

采用模块化布局,有效区分课程、示例与测验部分,确保各个区域清晰易读。
同时引入左右分栏结构,创造平衡直观的阅读流,显著提升了可用性与可读性。

Learning Interface

设计反思
有效的界面提示增强专注度并优化学习体验

好的界面提示能让用户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而不是费力去操作界面。
在这个设计里,我把评论和关键词的访问方式做得更简单,直接点击文本就能查看,避免了被浮动窗口打断。
这样一来,用户既能保持专注,又能更高效地学习和参与。

好的界面提示能让用户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而不是费力去操作界面。
在这个设计里,我把评论和关键词的访问方式做得更简单,直接点击文本就能查看,避免了被浮动窗口打断。
这样一来,用户既能保持专注,又能更高效地学习和参与。

最小化认知负荷
最小化认知负荷

降低认知负荷是实现高效学习设计的关键。
在本项目中,我重点减少了界面导航所需的大脑负担,通过主界面与辅助元素的平衡来优化体验。
我设计了可折叠的侧边栏,以最大化阅读空间,并确保补充信息仅在需要时出现,从而在避免干扰的同时增强专注度与好奇心。

降低认知负荷是实现高效学习设计的关键。
在本项目中,我重点减少了界面导航所需的大脑负担,通过主界面与辅助元素的平衡来优化体验。
我设计了可折叠的侧边栏,以最大化阅读空间,并确保补充信息仅在需要时出现,从而在避免干扰的同时增强专注度与好奇心。

© Jinlan Huang 2024

© Jinlan Huang 2024

© Jinlan Huang 2024